2010年5月9日

台灣毛筆第一把刷子做美妝刷具 林三益從寫在紙上到畫在臉上

原文轉載 : 2009-03-27 台灣財訊 325 期

半年來,一個以LSY為名的本土刷具品牌,打入目前為美、日大品牌所壟斷的高級美妝刷具市場,更以品質相近、但平易近人的價格在網路購物市場上爆紅。讓人驚訝的是,這間以LSY為名的美妝刷具品牌,竟然就是台灣過往傳統毛筆製作的龍頭老大—林三益。
這LSY正是林三益的英文縮寫。曾寫過書法的台灣人,多半用過林三益這個品牌毛筆,毛筆同業推估,林三益至少有四成市占率,然而無論在毛筆業如何叱C風雲,在整個產業萎縮的現實之下,就算是龍頭也得轉型。





第四代大膽跨足彩妝刷

林三益於廿世紀初成立於中國福建、當時文人雅士薈萃的福州;二次大戰後國共內戰初始,林三益才遷至台灣。在一九八○年代之前,由於當時原子筆、簽字筆等現代書寫工具尚不普遍,毛筆是民眾書寫文字的唯一選擇,作為產業龍頭的林三益,財源滾滾自不在話下;此外,林三益更挾著龐大的毛筆製造量,跨足進口毛料批發,做起書寫毛料為主的進口貿易,當時毛料貿易的生意,還是毛筆本業收益的好幾倍!

然而隨著原子筆等現代書寫工具價格愈漸便宜,公家機關考試也放棄毛筆書寫要求,甚至連國小教育也縮減書法課教學時數,到九○年代末,毛筆業已無新血投入,夕陽化幾成定局。

至今,毛筆工坊多數轉型為藝術創作製筆,提高單價來因應產業沒落的打擊,如此的做法,仍停留在既有的毛筆框架中。然而,林三益走了不同的路。

林三益的第四代掌門人林昌隆,從小在製筆工廠長大,擁有製筆技能,也擅長工廠外的業務工作,更勇於嘗試新的商業模式。他接掌公司時,毛筆事業已陷入困境。沒想到,公司偶然接受委託製造難度甚高的彩妝指甲筆,爾後代工生產國內知名品牌的美妝刷具,竟開啟了家族事業的第二春。

林昌隆與第一線美容師、化妝師溝通時發現,彩妝筆並不難作,「因為都跟『毛』有關」,林三益第三代掌門人、本身就是製筆師傅的林仁貴表示:「做了一世紀的毛筆,我們很懂毛料。」

以製作頂尖藝術毛筆聞名、在文藝圈頗具知名度的文山社負責人陳耀文觀察,毛筆產業的經營者多半只專注於提升自身製造工藝,不熟悉產業外的動態;此外,儘管少數業者跨足彩妝刷具製作,「技術出身的經營者多不善市場經營,無法應付來自彩妝刷具客戶的需求」,因而也不敢貿然效法。

「這就像是用博士的技術水準,去製作碩士水準的產品,」林仁貴以此譬喻毛筆與美妝刷具的雷同,兩者都是把毛扎成一捆,所以製程相通,但是毛筆是拿來寫字的,需兼顧吸水性、各部位的彈性,以及每批毛料特性而定的微調,其中毛料的混合比例多變而複雜,全然倚賴毛筆師傅的經驗積累與手工技藝。然而,「彩妝刷最重視的是使用者的皮膚感受,」重點在於毛料品質以及毛料的綑綁技術,要求相對單純,「這只是毛筆製作的一部分而已」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